【前言】教学的随笔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的随笔 篇一经常在文章中看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淡薄名利,乐教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类似的话来形容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每当此时,一种自豪感顿然而生,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我在每天所做的极其平凡的工作之中,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神圣职责,做到敬业、勤业、精业。我时刻提醒自己对工作负责,就是在对自己负责,唯如此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名受学生爱戴、受家长欢迎、受领导肯定的教师。
在今后工作中我仍将不断努力,秉承“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敬业比水平更重要”的工作信念,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岗位意识,让“责任”成为日常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习惯,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践行好自己这份平凡而又神圣的职责。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就会给学生创造幸福的学习生活,享受到教育人生的乐趣。
教学的随笔 篇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萌发学习兴趣,感受英语语感,形成最初步的交往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活动中有以下特殊的价值。
首先,情景教学法创设的形象生动,各类动态情景有趣,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它营造的宽松和谐、愉快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儿童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情景法创设具体直观的形象情境,帮助儿童正确理解语言意义。
第三,情景法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为其提供了模仿、游戏、交流的条件。儿童在课堂游戏情景、生活模拟情景、舞台表演情景中,消除了紧张和压力,听听说说,唱唱跳跳,动动玩玩,兴趣盎然地投入活动,不仅愉悦了孩子们的情感,更提高了孩子们的第二语言的运用及交往能力。
1、课堂情景
课堂情景可以是图片、木偶、玩具、实物等材料,也可以是教师的表情,形体动作,此法可用作教授单词。例如:教水果APPLE时,可以出示一张张水果图片,也可以出示水果实物,我们引导幼儿看到苹果说APPLE,拿着苹果说APPLE,闻着苹果说APPLE,并且学唱英文儿歌,加深学习的记忆。在动词等教学中,老师借助夸张的形体动作和表情让幼儿理解语言的意义,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操练,亲身体验认知新的语言信息。
2、生活情景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生活情景的创设旨在为幼儿提供交流和交际的机会,我们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母语文学经验,选择一些短小浅显的对话引导幼儿在日常中使用:HELLO!GOOD MORNING!SEE YOU TOMORROW!BYE—BYE!之类的相互问候句子,这类活动利于孩子学以致用,幼儿掌握了简单的对话,便为交往打下了基础,于是我们适时创设生活模拟情境,引导儿童进行交往学习,如:”children’sshop“设计一个品种丰富的儿童商店,和“Macdonal’s”麦当劳等,让幼儿运用学过的“what do you want?”学做营业员,练习“Ilike。”学做顾客,幼儿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印象深刻,情感投入,跃跃欲试,激发了他们用第二外语交往的积极性。情景法的设计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的随笔 篇三“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主张,这一主张是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阐述了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三是教学不止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这一主张针对的是当时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陶行知认为“做”反而应该是这三者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互动起来,通过交往共同发展,这也与我们如今的教学理念说提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种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运用,小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以成绩评论学生的好坏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在“教学做合一”的影响下,老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教学,还要备学法,在思考自己要如何教的同时,也要换位思考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该如何来学,学完之后他们又能不能去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让同学们去体验,面对低年级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展示越来越多的鸟的图片让同学们感受一群群。这比单纯地向他们灌输一群群的字面意思更有说服力,接着可以引导同学们去创造更多的这类词,如一朵朵、一颗颗。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通过体验来进行创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们只有不断地去运用,才能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提高。这一主张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教师教学随笔 篇四水、空气、岩石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了水和空气的特性。本课将带领学生进入岩石的世界。岩石和水、空气等物质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本课将启发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以及观察、分类方面的已有经验。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自选标准给岩石分类,认识岩石的基本属性,以及岩石是多种多样的。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活动:
一、观察、描述岩石。
二、给岩石分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充足,时间紧凑,教学内容间的逻辑性强,但是整体的教材安排比较难以创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贯穿于整节课之中,是我着重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
1、导入虽有趣,但还不够深入。
浮石的导入,与学生的元认知发生了冲突,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性。但是,却不免有些让人产生疑问:“这节课是要上浮力吗?”导入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导入将学生的思绪拉去了与本课内容完全不同的地方,那或许就是画蛇添足了。
2、导入部分使用的浮石片段和后面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岩石展示,有些重复的地方。
教材中学生使用的岩石是自己从各地找回来的,而本节课由于是公开课,因此我选择了提前准备好岩石,因此,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地球上的所有角落几乎都有岩石的存在,特别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其实也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岩石,再结合课堂快结束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于岩石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地意识到:即使是身边非常 ……此处隐藏2890个字……,教具的新颖性,教态的亲切感,语音的诱发力等等。
教学的随笔 篇八教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从“百数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5和2的倍数后,我让学生观察、归纳5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点,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很快发现“5的倍数是个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数”。
学生对于5的倍数特征的清晰表达是不是表示经过不完全归纳的过程,他们就已经把结论内化成了自己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我情不自禁地追问道:“这只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的5的倍数特征,是不是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数都是5的倍数呢?”
这一追问犹如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学生思维的涟漪荡漾开来。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探索本,急急忙忙算了起来。一个学生说:“我通过举例的方法,295和380除以5没有余数,这两个数都比100大的数,所以我认为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举两个数就说明刚才的发现适合所有的自然数,是不是太简单啦?”这个学生的回答立刻引起了质疑,但也有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全班每人都任意举几个例子合在一起,如果个位上是0或5的自然数都是5 的倍数,不就能说明我们的发现是对的吗?”就在他们继续举例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悄悄地说:“正例是举不尽的,但我举不到反例,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这时,王晓涛却大声嚷嚷起来:“我找到让你们相信的理由了。5的倍数是从5开始依次加5,个位上会出现0、5,0、5……只有0或5两种情况,100以内是这样,超过100也是这样,所以我认为所有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用学生都确认的加法的结果来理解5的倍数的特征,这可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不由自主带头把掌声送给了他,也带着全班学生一起用这方法推算了一次。就在大家还沉浸在王晓涛的想法中时,徐赵超涨红了脸说:“一个无论多大的数除以5,除到十位上时余数只能是1、2、3、4,这时把个位上的数移下来继续除《www.》,如果个位上是0,那么10、20、30、40除以5没有余数;如果个位上是5,那么5、15、25、35、45除以5也没有余数。所以说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多么灵动的想法和缜密的思维!全班学生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不完全归纳法是学生经常使用的探索数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一般分为三个环节,即猜测—验证—得出结论。其中验证环节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为了追求所谓教学效率而对验证环节进行简单化处理,过早由猜测得到结论,造成部分学生对结论的道理认识肤浅,对结论的应用更多的是机械模仿。笔者认为,学生建构一个新知具有一系列的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功能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上述教学过程中,后面两个学生的想法已经从结论的本质去探寻结论的原因。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想法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太高了。我以为,就算有部分学生听不懂,但是否经历这样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不一样的。只有在这样充满思辨的验证过程中,充分暴露学生丰富的思维过程,数学学习对于人的思维发展的价值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学的随笔 篇九一、科学语言
所谓科学性语言是指在舞蹈教学中按照科学的要求正确无误的阐述舞蹈知识、要求和理念,消除教学中的随意性,不说没有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断性的废话, 也不充许模棱两可或者含糊其词。教师能否运用科学性的语言同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程度紧密关联着的,比如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站半脚尖的击腿动作,教师最好边示范边说明这个舞蹈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它所起的作用。如上述的击腿动作是为了增强腿踝部和脚背的力量,并保证腿和脚上的肌肉准确快速的反应,动作重点落在支撑腿上,躯干保持笔直,腹部收紧,双肩勿受牵动,动作时膝盖要外开等等,这些都是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科学的总结。
二、感觉性语言
学习舞蹈与学习文化知识不同,后者绝大部分是前人业已证实的,比较可靠的间接经验,我们只要理解吸收就行了,而前者必须亲自实践,在做动作过程中由大脑指挥身体运动作用于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从而产生神经兴奋,这种兴奋传入大脑皮层引起运动感觉,这种感觉是人体运动中必然产物,也是指导动作的重要因素。它能帮助你体验到身体各个部分用力的大小幅度,方向和速度……等等。我们所需要的是正确的动作所产生正确的肌肉运动感觉,只有这种正确的运动感觉才能作为我们学习舞蹈动作的正确信号刺激。教师可以直叙自己真切的肌肉运动的感受,也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动作或事物来比拟这种感觉。比如学习“平转”让人感到自己的身子好像是圆规,躯干作圆规的上半部,两条腿作圆规的下半部,旋转时大腿夹住一件东西不能分开的感觉。一会儿右脚是支点,左脚旋转,一会儿左脚是支点,右脚在旋转,每次旋转前很自然地产生一种起动的运动感觉,这种感觉越是清晰,所学到的技能就越准确牢固。因为舞蹈是成套人体动作所组成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总是紧密衔接着的。
三、艺术性语言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多彩而又十分贴切的艺术语言来描绘舞蹈动作的意境特别重要,它既能促使学生把动作做得尽善尽美,又能丰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但这决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自我发挥。也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总之它不能矫揉造作,不能为艺术语言而艺术语言它必须符合动作的科学性原则,在这个范畴内寻求相适应的艺术语言。
总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科学语言是基石,感觉语言起领航作用,而艺术语言赋予前两者以生命力,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但愿我们大家共同探索和研究艺术方面的修养,抛弃那些陈旧刻板的、缺乏科学性的、词不达意的甚至没有教学效果的语言。以科学的语言正确运用感觉的、生动活泼的、富有教学效益的语言,使我们的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为艺术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教学的随笔 篇十在我接触教学之前,我对教学观念的定位是,只要老师在上课时把备好的教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了。记得我那时候上小学时,老师都是到点上课,到点放学,就像是课程只是老师的任务,完成就好。但这并不意味他能够把备课的内容传授给我们,让我们掌握。
直到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想法。上大学一年级期间,我两个学期都去幼儿园当体育老师的助理,那时候我受益良多,幼儿园的老师能够把学生像对待自己儿子那样,用爱去教育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天性都很顽皮,但那时我看到的是,面对老师的上课他们都是服服帖帖的,我也因此特意去请教过幼儿教师其中的原由,老师只给了我一句话:用爱教学。
如果有人问我爱是什么,我答不上来,有时候爱是虚拟的,没有具体的事物能够表明,但是我们却能感受的到。
经过这几天的支教,我知道就算再顽皮的孩子,如果能用爱去感化他们,他们也会变得很乖很听话。我是上武术课的,他们刚开始都不接受武术课,因为之前他们上过武术课了,武术对他们已经不新鲜了。但经过我的开导和感化他们大多数还是接受了武术,并且学的很认真。所以说,用爱教学是教师的必备基础,也是必备技能。
用爱教学,我们刻不容缓!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学的随笔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