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党课: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时间:2025-07-01 07:11:48
党课: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文共10225字)

说明:党课: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党课: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是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重点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并且从党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要求进行了详细阐释。因此,深刻理解斗争精神的内涵特征,充分把握其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对于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防范化解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重斗争: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价值意蕴

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是基于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所做出的科学判断,也是对全党领导干部发出的郑重告诫。在重大风险与外部环境多重叠加的执政环境下,领导干部必须提高经受考验、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本领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好“两个大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斗罢艰险又出发”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环顾国际环境,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关系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格局深度调整,全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黑天鹅”“灰犀牛”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多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们党执政所面临的国际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受到国际各方面关注与重视的同时,也遭遇到来自国际多种力量的封锁、遏制和打压,各种唱衰中国的舆论不绝于耳,各类阻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图谋从未中断。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世界大势、精准研判国际形势,时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一切危害国家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隐性和显性风险挑战,不遗余力地拿起斗争武器,锐意进取、迎难而上。

展望国内环境,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各种不期而至和意想不到的风险挑战也越来越复杂。领导干部绝不能沾沾自喜,也绝不能犹豫徘徊。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内政外交国防重大风险挑战的百年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风险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整体上是好的,但由于受到思维方式和体制机制的制约,有些领导干部存在着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风险意识不足、风险治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之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增加了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应对重大考验的难度。因此,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重大风险,领导干部“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必须准确把握不同风险的特点,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分类施策,以永不懈怠的斗争姿态和高超扎实的斗争本领解难题、防风险。

二、知斗争:斗争精神的内涵特质

从广义上来说,“斗争”是指为解决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而进行的创造性社会实践。作为一种特质文化,斗争精神是在这种实践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是我们党不惧失败、愈挫愈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系统总结归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史会发现,斗争精神绝不是抽象的口号,其内在蕴含着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积极有为的担当风貌和敢于突破的革命勇气。

(一)斗争精神是一种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

“奋斗”和“斗争”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都具有“抗争性”“激励性”的含义,是人类改造自然、超越自我、发展社会的动力,展现出不服输、不怕输的品质和克服障碍、勇往直前的状态。可以说,奋斗姿态是斗争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如果只强调斗争、不强调奋斗,斗争精神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在我们党的百年斗争实践中,始终提醒领导干部要永葆不懈奋斗、持续奋斗、永久奋斗的精神。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与奋斗姿态,决定着会取得怎样的结果与未来。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以“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的话语告诫全党;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胡锦涛同志也提出:“只有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坚韧不拔、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明确指出:“要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这些都充分证明,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是领导干部发扬斗争精神的应有之义。

诚然,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斗争”,“绝非庸俗哲学意义上的不同人或不同群体、组织之间为了争夺各自利益而进行的争斗或争夺”,也并非通过空喊口号、排除异己来争口气、争私利,而是指“社会中的先进阶级或组织为了实现社会中最大多数成员的最大范围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积极活动”。这就科学回答了“何为斗争”的理论问题,其本质就是认识、剖析、解决矛盾冲突,到有困难、有问题的地方去工作、去斗争,促进事物向好向上向前发展的过程。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应变局、平**、化危机的过程中,斗争意志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领导干部更要以敢于直面矛盾的奋斗姿态、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继续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斗争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担当风貌

共产党人面对矛盾冲突、艰难险阻是否敢于斗争,实质上就是能否担当的问题。进一步说,斗争精神展现的是强烈的政治担当、组织担当、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这些都是担当实干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担当实干体现的正是鲜明的斗争意志和顽强的斗争姿态,展现出较真碰硬、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是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和重要向度。总体而言,斗争精神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从毛泽东同志号召“实事求是、力戒空谈”,到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切都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的担当。回顾历史,长征路上,因为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才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 ……此处隐藏5437个字……(一)宏观战略层面:正确把握“三个统一”

准确把握大局、科学判断形势、积极主动作为,是我们党百年来夺取斗争胜利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斗争实践中,谋子前先要谋势,在统筹把握“三个统一”中精准判断斗争进程和出招时机,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1.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没有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就会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被一时的享乐冲昏头脑而放松懈怠,自然就会丧失斗争意识,更不会想着去磨炼斗争艺术。所以,提升斗争艺术首先必须树立忧患意识,时刻绷紧风险预判的弦,将忧国、忧民、忧党的忧患意识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科学预判风险的能力,绝不打无准备之仗。当然,增强忧患意识也不能天天忧心忡忡,总担心天要塌下来,而是要在严峻挑战中看到光明前景、在复杂形势中抓住重点问题,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同时,干部也要保持战略定力,有开阔的战略预见和严谨的战略谋划,站在全局高度常观大势、常思大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做到“眼中形势胸中策”,最终找准靶心、一击即中。

2.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战略判断是否准确,是斗争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我们党百年来的斗争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形势判断得准确、举措谋划得科学,把握战略重点、迅速作出决断,才能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最终解决问题、赢得斗争。当然,除了战略判断要科学正确以外,战术决断也必须细致精准,前者是对斗争态势的全局判断,后者是对斗争计划的具体判断。因此,要在充分评估斗争环境和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把握斗争方向、洞察斗争要害,对斗争的原则、手段、方法等敢于拍板、勇于决断。然而,由于战术决断具有时间紧、压力大、不可逆等特点,往往斗争形势越是紧迫,决断就越是简单,这对我们的斗争往往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斗争实践中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注重总体谋划、把握战略重点,在统筹安排中做出正确战略判断、形成科学战术决断,提升斗争的实效性。

3.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当前,我们面临的斗争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势是复杂多变的,必须充分把握斗争的规律性,讲究斗争的艺术性,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最高的效率化解矛盾风险、解决难题顽疾。一方面,要注重斗争过程,这是展示斗争艺术的重要途径。斗争过程是多种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要认真分析斗争的基本特性,绝不能把过程长期的斗争短期化,或者把过程复杂的斗争简单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斗争实效,这是检验斗争艺术的重要标准。必须清楚认识到斗争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为了过程而过程,而是为了取得斗争最终的效果,不能过程轰轰烈烈,而效果平平淡淡。因此,为了实现最终的斗争目标,无论斗争过程如何复杂艰险,我们都要理性分析、慎重对待,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同时,可以认真对照斗争实效、及时总结斗争经验,为调整斗争策略提供依据,在新的斗争实践中掌握斗争主动性,争取新的斗争胜利。

(二)具体战术层面:善养斗争之“四气”

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既要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真功夫,还要有借力发力、借势谋势的软办法,更要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赢得主动、化险为夷、取得胜利。

1.抓主要又抓重点,使斗争接地气。斗争要接地气,就不能仅仅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推动斗争与化解社会矛盾问题相联系、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挂钩。想要做到这些,党员干部必须充分掌握矛盾分析法,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主攻重点环节、关键因素中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推动工作。具体而言,在面对斗争时,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着眼整体,既要能聚焦聚力解决当前的痛点难点堵点又要能及时准确预判风险的潜在形式和发展趋势,顺势而谋、应势而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预判斗争的方向、成本和风险,综合施策、稳步推进,纲举目张地打好打赢战略关键仗。

2.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使斗争添锐气。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斗争是必然的,唯有主动迎战、敢于斗争才是赢得胜利的唯一正途。真正做到善于斗争、张弛有度,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斗争是有理的,是基于科学理论之上所采取的正确之举,不是无理论支撑的一味乱斗瞎斗。在斗争实践中要明确战略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旗帜鲜明,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斗争也是有利的,能够化风险为机遇、转不利为有利。在斗争实践中要把准斗争尺度,结合斗争目的、形势、对象和任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斗争方式、运用恰当的斗争技巧,既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斗争,也可以是疾风暴雨式的斗争,在刚柔并济和软硬兼施中实现斗争目标。斗争还是有节的,不是四面出击、盲目出击,而是有节奏、有步骤的,在斗争实践中要把握好力度节奏,拿捏好分寸火候,在利诱面前不丢立场、不失原则,在威胁面前坚守阵地、不触底线,在原则面前不做交易、不打折扣,确保斗争的实效。

3.根据“时度效”调整斗争策略,使斗争有灵气。斗争绝不是死板的、没有灵活性的,斗争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斗争的时间、对象、场合、性质等不同灵活把握、巧妙运用。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斗争效果,就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分析形势变化和斗争任务,主动调整斗争的策略方法,进退有据、宽严有度。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这样既可以坚守底线又能够富有弹性;坚持硬举措与软办法相统一,这样既能够保持韧性又能够充满温情,做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要善于区分不同的斗争,分辨斗争性质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斗争重点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斗争方式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以巧妙适当的方式进行斗争,追求斗争效果的最大化。

4.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斗争聚人气。斗争不是目的,合作、共赢、发展才是目的。党员干部要明白“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道理,既要注意巩固真正的“朋友圈”又要反对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尽可能地整合多方力量、利用一切资源、调动积极因素、壮大进步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共为,在遵循章法、讲求艺术中求得斗争的最大公约数。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一方面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坚定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确保党成为“一块整钢”;另一方面正确引导群众、大力组织群众、积极教育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斗争中辨是非、明方向、正行动,依靠群众进行斗争、解决矛盾。要把握大势,融入大局,明白“我们的斗争不是少数人的,也不是为了少数人的,我们的斗争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斗争”的道理,争取双赢和多赢的结果,做到以斗争促和谐、以斗争求稳定、以斗争求发展,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党课: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范文。

《党课: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全文共1022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