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诫子书精品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16 07:12:49
诫子书精品教学设计(全文共9439字)

[导语]诫子书精品教学设计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诫子书》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篇幅短小,仅仅只有86个字,虽寥寥几笔,却意味深长,《诫子书》“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目的在于告诫儿子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高效课堂,“导学案”“学习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精神养料,体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高效课堂,采用“导学案”“学习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提问答疑”,疏通文意,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及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上讲台展示成果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拓展延伸练习法”,巩固知识,积累名言警句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志”与“学”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指导: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三)课前预习检测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夫()淫()驰()庐()

淡泊()躁()遂()

(四)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课文句式整体,读来朗朗上口,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幻灯片出示朗读节奏……)学生活动:学生读【作家档案】和【创作背景】。

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诫子书》,学生齐读《诫子书》,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分组疏通文意。

(五)合作、探究、反馈、展示及评价: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巡回指导)

2、画出文中提到“志“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4、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也就是本文的主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探究的成果:(略)

(六)拓展延伸:谈感受,说启发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同学们学会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七)课文总结:(略)

(八)达标检测案:当堂背诵《诫子书》

(九)课后作业设置:(幻灯片出示)

1、巩固背诵《诫子书》,积累名言警句。

2、搜集关于“淡泊”“立志”“惜时”方面的诗句、名言,整理在读书笔记本上。

七、教学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效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培养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当作他们展示能力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这节课,不足的是,教师讲的还是有点过多,还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老是担心学生这里不会那里过不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克服自身的不足,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学生共同发展。

诫子书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应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 ……此处隐藏5374个字……?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诫子书精品教学设计范文。

《诫子书精品教学设计(全文共943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